姓名(Name):
方向红
职称(Title):
教授/博导/硕导
工作学习经历(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2014-今 中山大学 抢庄牛牛 教授
- 2002-2014 南京大学 抢庄牛牛 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
- 2007-2009 德国弗莱堡大学 洪堡项目访问学者
- 1999-2002 南京大学 获博士学位
- 1992-1995 南京大学 获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Research Area):
现当代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尤其侧重于现象学
代表性成果(Selected Publications):
论文
1.“理性自身的启蒙”,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现象学对科西克《具体辩证法》认知模式的功能性建构作用”,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3.“误置中的意外——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之得失”,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处断裂及其效应”,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5.“书评: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
6.“Para—阿多诺: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的方法论想象”,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7.“从声音到‘supplément’”,载《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
8.“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德里达‘声音’概念的起源”,载《学海》2003年第1期
10.“早期德里达的历史语境与支援背景”,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1.“生成与辩证法——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主旨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12.“论德里达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
13.“意识与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26日,又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页305-309
14.“论德里达对胡塞尔‘孤独的心灵生活’的解构”,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15.“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16.“德里达:他者的耳朵”,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7.“论阿多诺视域中的一段现象学公案”,载《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
18.“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载《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9.“矛盾律与时间性——试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真理与时间观的批判”,载《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二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试论德里达历史哲学中的准先验维度”,载《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1.“德里达:他者的耳朵”,载《当代法国哲学诸论题——法国哲学研究》,杨大春、尚杰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3.“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4.“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5.“Unheimlichkeit:幽灵与真理的契合点——德里达‘幽灵’概念的谱系学研究”,载《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
26.“无限好客与永久和平——与德里达一起思考勒维纳斯与康德在和平观上的对立”,载《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7.“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8.“通向虚无的现象学道路”,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29.“德语现象学的法语翻译及其对现象学汉译的启示”,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30. “试论在场的三个现象学向度——兼评张志扬的‘两不论’和‘偶在论’”,载《思想的临界——张志扬教授荣开七秩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1. “过先验论:再论德里达政治哲学中的准先验维度”,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2. “个别化与类别化及其相关问题——以胡塞尔‘泽菲尔德手稿’为主体的时间现象学研究”,载《哲学与文化》(月刊)2009年第4期
33. “‘发生’与‘历史’的初步分离——胡塞尔1931年‘圣诞手稿’解读”,载《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4. “流氓与民主:一种必需解构的国家伦理——德里达《流氓》解读”,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4. “尼采导读”,载《悲剧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10月
35. “敌与友——关于施密特与德里达的政治哲学的比较研究”,载《启示与理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6. “宛如‘呼吸、睡眠中的呼吸’——胡塞尔对Hyle之谜的时间现象学阐释”,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7. “回忆与自我的觉醒”,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2日第11版
38.“The Phenomenological Stratification of Husserl’s ‘Idee’ and Laozi’s ‘Dao’”, in 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Eds. Kwok-Ying Lau, Chan-Fai Cheung, Tze-Wan Kwan, Orbis Phaenomenologicus, Würzbur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2010
39. “感知与想象的现象学区分——兼谈胡塞尔‘先验想象’概念的缺失”,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40.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性’是本真的吗?——海德格尔早期时间现象学研究献疑”,载《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1. “也谈Dasein的翻译”,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2. “现象学的一次越界:与晚期胡塞尔一起思考死亡”,载《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43. “静止的流动,间断的同一——基于胡塞尔时间手稿对意识之谜的辨析”,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44. “反恐:一场幽灵之间的战争——谈谈德里达对‘9.11事件’的反思”,载《法兰西思想评论 2011》,高宣扬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
45.“从‘幻影’到‘器官’:胡塞尔C手稿中的身体构造学说”,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
46. “从‘本真的历史’到‘效果的历史’——论《真理与方法》对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的改造”,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7. “从‘天才的箴言’到‘严格的科学’——试论胡塞尔对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承传与突破”,载《学海》 2012年第4期
48. “谁是‘非现象学的’?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相互指摘及其意义”,载《外国哲学》第23辑,赵敦华主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
49. “A Phenomenological Attempt to Cross the Border: On Husserl’s Meditation on Death in Manuscripts C”, in Phenomenology and Human Experience, Edited by Chung-chi Yu and Kwok-ying Lau, Nordhausen: Verlag Traugott Bautz GmbH, 2012
50. “康德时间观的平庸与创新”,载《现代哲学》2013年第3期
51. “‘自然历史’与‘精神历史’——试析胡塞尔C手稿中的世界概念”,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
52. “自我的本己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一个来自胡塞尔时间现象学手稿的视角”,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53. “异宾与生人的生存论对话——评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的新路径和新发现”,载《哲学分析》2013年第5期
54.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时间现象学的导入性问题与顶层概念”,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55. “‘存在的要求’还是‘天父的要求’——试论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呼声’现象学”,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3辑《现象学与神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3月
56. “康德启蒙理性思想的局限及其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克服”,载《哲学与文化》(台湾)第四十一卷第六期,2014年6月
57. “自我有广延吗——兼论耿宁的‘寂静意识’疑难”,载《哲学分析》2014年第5期
58.“《黄帝内经》中‘神’概念的现象学意义”,载《宗教与哲学》,主编:金泽、赵广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
59. “论无理数的哲学意义——基于柏拉图和胡塞尔的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60.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载《哲学分析》,2015年第4期
61. “主观空间与建筑风格——来自梅洛-庞蒂现象学的启示”,载《现代哲学》,2016年第1期
62.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之争”,载《哲学研究》,2016年第10期
63. “遮蔽与阻抗:对空间的发生现象学构想”,载《南京师大学报》,2017年第2期
64. “回到‘贞’的现象学经验”,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7年第2期
65. “还原越多,给予越多?——试论马里翁第三次现象学还原的局限和突破”,载《世界哲学》,2017年第3期
66. “单子论的逻辑中断与朱熹理气论的现象学重建——兼论一门气的现象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3期
67. “先天盲人的空间构造及其伦理蕴涵——一个来自现象学的演绎”,载《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3期
68.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载《同济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69. “Does Ego Have any Extension or Not? With a Secondary Aim at Iso Kern’s Problematic of ‘Tranquil Consciousness’”, 载《立命馆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纪要》,No. 113, 2018年1月
70. “‘不同者何以相通’的现象学意义及其对于翻译理论的启示”,载《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0年第10期
71. “先验《易经》引论——对《易经》的现象学考察”,载《周易研究》2021年第3期
著作
1.《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
2.《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3.《时间与存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基本问题》,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出版。
译作
1.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2004年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 马里翁《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2009年8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3. 《转向中的现象学运动》,由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7月出版
代表性项目(Research Grants):
- 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德里达与现象学”。项目批准号:05JA720010
2.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手稿和海德格尔讲座稿中的时间现象学”。项目批准号:06CZX017
3.主持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象学运动研究”。项目批准号:13AZX015
4.主持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法国“新现象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1AZX011
教学课程(Teaching):
- 研究生课程 (Graduate Courses)
- 外国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 外国哲学动态与评论
- 法语哲学文献阅读
- 海德格尔研究
- 胡塞尔研究(德语)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德语)
- 本科生课程(Undergraduate Courses)
- 西方哲学史
- 现代西方哲学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导读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导读
获奖及荣誉(Awards and honors):
- 2003年10月获“2003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
- 《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2006年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二等奖
- 论文“个别化与类别化及其相关问题——以胡塞尔‘泽费尔德手稿’为主体的时间现象学研究”于2010年获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 2011年入选教育部2011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2012年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时间与存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2017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
- 电子邮件: fangxh3@mail.qznnplay.com
- 办公地址(选填):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