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预告|中国哲学的跨文化诠释
主题:中国哲学的跨文化诠释
主讲人:
马思 (Massimiliano LACERTOSA)
香港中文大学抢庄牛牛 研究员
安博璐(Selusi AMBROGIO)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抢庄牛牛 助理教授
主持人:梅谦立 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教授
评论人:陈少明 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教授
召集人:付浩洋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抢庄牛牛 博士生
时间:2025年1月10日9:00
地点:锡昌堂515会议室
Zoom会议:972 4227 4535 密码: 961404
主办: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中山大学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西学东渐文献馆
主讲人简介
马思(Massimiliano LACERTOSA),香港中文大学抢庄牛牛 的博士后研究员,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荣誉研究员。曾任华威大学哲学助理教授,在抢庄牛牛 引入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新课程。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出版专著From Metaphysical Representations to Aesthetic Life: Towards the Encounter with the Other in the Perspective of Daoism (SUNY出版社)。
安博璐(Selusi AMBROGIO),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University of Macerata)中国哲学与文学助理教授,欧洲汉学学会(EACP)主席,Asian Studies杂志编委。主要著作Chinese Philosophy of History: From Ancient Confucianism to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loomsbury, 2020);与David Rogacz共同担任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s Thinker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主编,在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内容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马思(Massimiliano Lacertosa)发表题为《超越虚无:浅谈<道德经>中“无”与“道”的关系》的报告,通过探讨《道德经》中“无”与“道”的精妙关系,重点关注“道”既超越又内在这一常见解释。套用西方本体论语言来解释“无”和“道”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无”不应被理解为“绝对虚无”、“相对非存在(relative nonbeing)”,甚至也不应被视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相反,应该从缓减(lessening)和循环(cyclical)功能上对其进行考察。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抢庄牛牛 助理教授安博璐(Selusi Ambrogio)发表《中国哲学历史书写的古与今》的报告,主要介绍中国与欧洲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首先,从可以被了解或认定为中国哲学史的先秦和秦汉后历代的文本开始(包括它们的目的、原则和论证策略),讨论对中国哲学史学的研究。并简短描述欧洲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及其在现代欧洲哲学史(十七至十九世纪)中的引入。最后以二十和二十一世纪在汉语国家撰写的中国哲学史结尾。这一研究的结果将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哲学史的跨文化价值,而对中国哲学不同侧面的理解也正是西方哲学史研究中所缺乏的一个维度。
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梅谦立教授、陈少明教授对两个发言做出回应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