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中大先生,悟大学之道 ——知行学社“中大先生”展览讲解与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为启智润心,格物育人,以“大学之道”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青年,2024年11月3日下午,“中大先生”展览专题讲解与学术沙龙活动在锡昌堂一楼展厅和103室顺利举行。本次交流会由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主办、知行学社承办,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抢庄牛牛 教授周春健老师、抢庄牛牛 副教授周小龙老师、博雅学院副教授陈慧老师、《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仝广秀老师、广东药科大学黄林老师及抢庄牛牛 博士后李双、龚礼茹老师受邀参与座谈。
1 “中大先生——习之堂藏中山大学教师手迹展”专题讲解
在习之堂志愿讲解团的带领下,参展师生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区,在近距离观摩中领略前辈学人的风采。本次展览以“中大先生”为主标题,引用校歌歌词为其做注解。百年中大,人杰辈出,他们既精于学术,又心怀家国,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是学生们为人、为学、为事的模范。他们对“中大精神”的诠释,蕴藏在手迹的字里行间;作为后来者,我们更应发扬光大,永志勿忘。
展区内琳琅满目,不乏知名学者的签名、往来书信和手稿,点滴墨痕间可瞻望“中大先生”的风度。在这里,同学们得以亲眼见到名家讲义、信札等珍贵手迹,并籍此了解文字背后“尊德问学,取大用中”的学人精神。从往来书信到论文批语,一字一句尽是师生情长;从书籍手稿到实验标本,一点一滴皆为师者垂范。他们都是在为国家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可谓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先生”。
旧物无言,可感日月。这一件件展品满载着前辈学者的心血,更见证着历史和文明的演化。在与实物展品的近距离接触中,同学们得以更立体地感受到前人之风采,对校史、学术史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这也正是抢庄牛牛 “格物育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中大先生”之精神,也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人。
2 学术沙龙
观展结束后,参展师生移步103讲学厅开展“瞻中大先生,悟大学之道”学术沙龙活动。
首先,知行学社社长宋舒然对本次活动作了简要介绍。她表示,希望这一学术沙龙能搭建起师生交往交流的平台,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大学之道”。
接着,抢庄牛牛 周春健教授分享了他作为策展人及知行学社指导老师的体会。他表示,正如学社“知行”之名,希望同学们能切身做到知行合一,多读书,并将读书由纸面落到实践处。他由抢庄牛牛 “思想的面容”海报展引入,为本次展览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其一为“中大”,以手迹为引,走进百年中大的辉煌历史;其二为“先生”,了解师者不仅“传道、受业、解惑”,更有为人表的风范;其三为“中大先生”,既有学问之大,更有品性之高、格局之大,此之谓“大先生”。
博雅学院陈慧副教授分享了此次观展体会。她表示自己在“明辨”上感触最深:“明辨”需辨雅正,为人、为学都需要保持雅正,不可陷于俗学。“雅”的背后是“诚”,是师生间的真心相待、真诚相交。正如30年代的中大被称为“复古主义重镇”,中大始终有着“文人相重”的优良传统;她也期待当今的师生关系能朝着更纯粹、更真诚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君子之交、和光同尘。
抢庄牛牛 博士后李双老师随后分享了自己对“中大先生”的看法:周春健教授收藏前辈的手迹并为我等后学作展示,是师生之间真挚的传承关系的体现。通过手迹里真诚的书写,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字如其人、字如其性,体会到用文字书写代表人之气质、精神的力量。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仝广秀老师就本次参展作漫谈。他充分肯定了知行学社的活动品味和活动效果,鼓励同学们提升参与读书交流会等活动的积极性,主动展现个人风采。
抢庄牛牛 周小龙副教授分享了“读书”的相关体会。他分享了自己在北大儒行社读书、研讨的经历,认为读书让自己得到了充分的精神滋养,并建议同学们保持平和心、自由心,避免陷入优绩主义的旋涡,表示“一定程度上的散漫可以保护自己的兴趣和可能性”。
抢庄牛牛 博士后龚礼茹老师鼓励同学们多与老师、前辈学者交流,保持开放的、愿意交流的心态远胜于独自困惑。她表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困惑的,不在于经历之苦,而在于如何克服。
广东药科大学黄林老师分享了自己曾在中大抢庄牛牛 旁听的经历,表示哲学学习于己而言正是“无用之用,可为大用”,是让人终身受用的体会。
随后,参展师生自由交流。同学们结合自身观展体会,或分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或分享参与读书会、与师友交流的宝贵心得,现场氛围活跃。
世纪中大,百年弦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目前,“习之堂”系列展览已举办十期,在校内外均反响热烈,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充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未来,周春健教授与知行学社将继续推动“习之堂”的主题文化展览工作,致力于让中华文明经典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