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开幕致辞及大会报告

发布日期:2024-09-15

       经典是中国哲学创作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华民族的品格、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经典记录的不是逝去的历史陈迹,而是鲜活的生命智慧和思想经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围绕经典书写当代中国哲学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使命和必要的时代课题。以此为宗旨,2024年9月13-15日在广东广州召开了“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承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于14日上午举行,由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抢庄牛牛 系主任张伟主持。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抢庄牛牛 杨国荣教授分别致辞。

       常务副校长杨清华在开幕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山大学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并指出此次年会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次深入探讨。他强调,中山大学作为中国南方的学术重镇,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抢庄牛牛 自1924年设立至今,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创新性研究。

       杨国荣会长首先祝贺本届中国哲学史学会年会的顺利举行,并基于本次会议的主题,论述了中国哲学的二重品格,指出中国哲学既是以往哲学家理论思考和建构的产物,又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凝结为历史对象。“思”与“史”的两重性使得中国经典哲学的研究进路涉及历史梳理和义理阐发两个方面。在比较古希腊的“正义”观念和孔子的“爱人”学说后,他论述了仁道的价值原则在社会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所展现的中国智慧。以此为例,他提出要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揭示普遍的哲学内涵。正是这种普遍意义使中国哲学既获得现代形态,又呈现出世界品格。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嘉宾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801合影留念。

image-20240918092134-1

       随后进行的大会报告环节由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主持。学会副会长、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陈少明教授,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向世陵教授,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抢庄牛牛 丁四新教授,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教授作大会报告。

       陈少明教授报告的主题是“问道:传统形上学的三种形态”。他提出,“道”是中国哲学的标志性概念,道论揭示了中国哲学自身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基于此,陈教授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勾勒出“道器”、“有无”与“理气”三种道论形态,并表明传统形而上学在“理气”形态中发展到了最高峰。他认为,“理气”吸纳了“器”的经验与实践,它追问的焦点不在物而在意义。陈教授强调,中国哲学之所以将“无”看作重要的观念,是因为“无”的内容关联了意义的理想性与精神性。“无”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想象。在他看来,对于中国哲学研究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考虑精神性的问题。

       向世陵教授的报告以“‘仁’与‘四德’‘五行’之间”为主题。他首先提出,仁爱本身可以从性情与体用等不同侧面进行拆分。要想全面地认识仁,就必须了解仁与义、礼、智、信诸德的多方面关系。他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讨论,认为“仁”离不开“智”的引导,“义”是“仁”的适宜,由“仁”知“礼”,由“信”施“仁”,“仁”与“四德”、“五行”的关系各有侧重又相互促发。最后,向教授指出,认清四德五常各自的定位和内涵,从不同层面阐发“仁”的意蕴,可以将其整合进“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整体。

       丁四新教授的报告以“论荀子的‘本心’——认识心、主宰心及其他”为主题。他首先对学界关于荀子心论的几种典型论述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将讨论聚焦在心性二分的问题上。他认为荀子思想中的心性是对立二分的关系,认识心和意志心是荀子的本心。其中,征知之心与辨智之心是认识心的重要内涵,主宰性与认识性是意志心的核心特征。他进一步对荀子的思想加以阐发,表明在向善的意志心的主宰下认识心也可以知善,这是荀子心论的底层逻辑和思想框架。所以对荀子而言,道德心实际上是认识心和主宰心的一种作用及结果。这对理解荀子“化性起伪”的主张具有重要意义。

       杨立华教授的报告以“神气、蕴藉与君子词:船山诗学与其思想演进的关系”为题。他提出船山诗学是从诗歌的脉络来讨论《诗经》。据此,他的报告从对船山诗论著作的考证、船山对于诗歌最基本的理解以及船山论诗过程中哲学话语的转变等三个方面出发,概括总结了船山诗学的大致历程,提出诗歌蕴藉温厚、可群可怨作为船山“君子词”的理论主张,将其视为船山晚期思想演进的一大关节。最后,他揭示了“神气”概念成为船山思想体系核心的演变过程,船山早期的理气架构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次开幕大会报告不仅为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更对如何立足经典,激活学人共同关切的中国哲学问题展开了充分的思考。几位学者对中国哲学研究展开了多方位的反思与探索,示范了做中国哲学的诸多可能性。“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不仅要沟通古典与现代的生活经验,更要挖掘出经验中的普遍性意义,如此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中国本土,以中国经验通往世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