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中道:中大哲学评论(第2辑)理性与善》出版
《中道:中大哲学评论》
(第2辑)
理性与善
张伟 主编
谢裕伟 本辑执行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23年12月
目 录
专题研讨:理性与善
栏目按语
谢裕伟(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
古希腊人说:“在诸动物中,唯人有理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据此而言,理性是“人”之定义中的“种差”,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自近代以来,“理性”成为人类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是各门人文学科中的关键词。康德更是以“勇于使用你自己的理性”一语来标识启蒙的基本精神(康德《答一问题:何为启蒙?》)。
然而“理性”一词复杂多义:依领域而言,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依主体而言,有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依形式而言,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而凡此种种,实际上也只不过是笼统的标签,细究之下,可见多种维度之间的复杂缠绕,难分彼此。
何种理性能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种差”,成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下》)?在此问题上,东西方大哲有基本一致的见解:与道德上的善相关联的理性,方能真正刻画人之独特性和尊严。毕竟,不管理性带来何种精确的计算、何种精巧的思辨、何种精良的谋划,都不足以标识人之根本。而另一方面,“善”或“好”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语汇,福者可谓善,利者可谓善,适意者亦可谓善。使“善”与人之为人的根本相关者,唯有以道德理性为基础的善。于是,“理性”通过道德的“善”来凸显其意义,而“善”也因奠基于道德的理性而居于价值的中心。理性与善,二者是真正的相得而益彰。
本栏目所刊的四篇文章,皆在“理性与善”的主题下有所发明。李明辉教授在《康德的“德行”概念》一文中反思当前西方的“德行伦理学”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深入考察康德伦理学中一些长久被忽视的资源,借助康德晚年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学》来剖析康德“德行”概念的诸层面,并指出康德的“德行”概念在不同维度上包含“顿”和“渐”的要素,具有道德功夫论的特征。谢地坤教授撰写的《启蒙、反启蒙与非启蒙》一文,结合历史的和当代的理论语境,对“启蒙”、“反启蒙”与“非启蒙”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法兰克福学派、福柯、诺奇克、麦金泰尔等人的不同理论展开争论,提出以启蒙精神去反思启蒙的主张。林远泽教授的《礼治的伦理生活建构》一文通过对黑格尔的伦理性学说及其当代解释的阐发,反观对儒家政治哲学的诸多误解,揭示出在儒家的“礼治国”理念中关于伦理生活建构的思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为克服现代性的困境提供启发。最后,由来自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几位青年学者围绕康德哲学中的“至善与义务”这一主题展开的激烈争论,多角度地探讨至善概念本身的理性论证、至善在道德哲学中的位置、义务何以被具体地确立等在康德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中被反复讨论的难题。四篇文章涉及“理性与善”这一主题的不同方面,体现古今中西思想大家的诸多思考维度,共同彰显着东西哲学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旨趣。
文献精汇:马克思早期传记史
栏目按语
凌菲霞(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
本栏目所选的三篇文章来自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苏俄的两种马克思传,即梁赞诺夫的《马克思恩格斯合传》(1927年)以及尼古拉耶夫斯基(Boris Nicolaevsky)和马恩琴—赫尔芬(Otto Maenchen-Helfen)的《卡尔·马克思:普通人与斗士》(1933年)。文章《共产主义者同盟史与作为组织者的马克思》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合传》,文章有删节。文章《马克思直面原始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与共产主义者同盟》摘自《卡尔·马克思:普通人与斗士》。
20世纪30年代左右,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下,关于马克思的争论往往不再是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成立与否、劳动价值理论或边际效用理论的有效性等理论问题展开。争论的舞台常常是在工厂、议会和街垒上,马克思首先被视为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的领袖。在这样的背景下,梁赞诺夫、尼古拉耶夫斯基等人的传记主要刻画马克思的斗士形象或无产阶级策略家的形象。
自梅林于1919年1月去世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逐渐转移至梁赞诺夫创立和指导的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该所收集、编辑和整理了大量的新材料,在1927—1935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此外,在1918年后,政府、警察和其他部门的许多档案对外开放,而这些档案以前几乎不对外开放,或者只对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人员开放。这为梁赞诺夫、尼古拉耶夫斯基等新一代马克思传记作者提供重要的史料和文献基础。
学界普遍熟悉梁赞诺夫及其马克思主义研究,但对尼古拉耶夫斯基和马恩琴—赫尔芬以及他们的马克思传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有必要对后者加以介绍。据互联网资料,《卡尔·马克思:普通人与斗士》是尼古拉耶夫斯基所写,于1933年以德文首次出版,继而由马恩琴—赫尔芬翻译成英文并于1936年出版。然而,马恩琴—赫尔芬与尼古拉耶夫斯基在1933年共同写作了《马克思和燕妮:人生之路》(Otto Maenchen-Helfen, Boris Nicolaevsky, Karl und Jenny Marx. Ein Lebensweg, Berlin: Der Bücherkreis, 1933.)第1卷(涵盖马克思夫妻1818—1848年生平),而且马恩琴—赫尔芬的作者排名在尼古拉耶夫斯基之前。这本书的内容也被纳入《卡尔·马克思:普通人与斗士》之中,因此,马恩琴—赫尔芬应该是《卡尔·马克思:普通人与斗士》的作者。而且《卡尔·马克思:普通人与斗士》的扉页上标明了该书是由格温达·戴维(Gwenda David)和埃里克·莫斯巴赫(Eric Mosbacher)从德文翻译过来的。
尼古拉耶夫斯基曾是俄国孟什维克成员,他在1917年的革命后成为一名专业档案员。1922年,他被驱逐出境,移居柏林,随后在那里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担任历史学专家和档案员,后来成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的主任,他在写作马克思传时利用了研究所的大量社会主义历史资料和工人运动档案。马恩琴—赫尔芬是奥地利历史学家,他于1927—1930年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工作。尼古拉耶夫斯基和马恩琴—赫尔芬的传记与梁赞诺夫的传记相似,以档案研究和可靠文献(包括一些未发表的文本)为基础,其关于马克思生平研究的严谨水平远远超过了早期的大多数马克思传记。
本栏目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马克思与共产主义者同盟起源的关系,提供了关于正义者同盟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重要史料。特别地,梁赞诺夫在其《马克思恩格斯合传》(1927年)里有一个尚未引起关注的重要观点,即他反对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起源的说法,他认为马克思是主动而非被动地对待1940年后受挫解散了的正义者同盟,而且共产主义者同盟不是由原正义者同盟重组而成,而是由马克思倡议成立的各地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联合而成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和马恩琴—赫尔芬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起源的解释则跟恩格斯的说法类似。本栏目的文章只是呈现了这些彼此不同的解释和观点,而对争论的澄清则有待其他专题研究来解决。
古典新刊:中庸解义
栏目按语
赖区平(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
本欄目所選的三個文本均爲對《中庸》的注解作品,即《四書朱子文集纂·中庸》(清儒陳鏦編)、《王阳明〈中庸〉诠释文献辑要》(郭亮、王文媛编)以及狄生徂徠的《中庸解》。關於所選文本及其作者的基本情況,請參考每位點校者在文本開篇前所作的說明,此不贅述。
《四書朱子文集纂》是清儒陳鏦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彙集朱子有關四書的解釋而編成的一部著作,可與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及《朱子語類》四書部分對照而讀。作爲朱子本人寫下的文字,此編有助於我們完整把握朱子的四書學。此次整理了其中的《中庸》部分。
《王陽明〈中庸〉詮釋文獻輯要》吸收了近年來對王陽明文獻整理的相關成果,是郭亮副教授、王文媛副研究员對王陽明論述《中庸》相關文本的一次系統而全面的整理。我們知道,除《大學》注本外,王陽明沒有留下更多完整的解經作品。此編輯錄王陽明的《中庸》解釋,可以作爲王陽明中庸學及四書學研究的基礎文獻。
《中庸解》是日本大儒狄生徂徠的大作。荻生徂徠認爲自思孟以下,先王之道降而爲儒家者流,儒學實質上從經學轉爲子學,理學和心學均延續的子學式的解經思路。爲此,狄生徂徠倡導古文辭學,並基於此解構“四書”之學,重構儒家者流出離六經之教的過程和思路,旨在恢復經學原貌。《論語征》《大學解》《中庸解》《孟子識》之作,宗旨在此。學者或不盡同意其主張,但其著作體大思精,洞見迭出,啟人深思。由此次整理的《中庸解》,亦可窺一斑。
一言以蔽之,以上三個文本分别代表了理學、心學和域外復古的經學三種對《中庸》的解釋進路。
《中道:中大哲学评论》征稿启事
《中道——中大哲学评论》是由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中道”,意指“大中至正”之道,亦为“中和可常行之道”;既为中外经义之精髓,亦为吾侪治学之圭臬。不唯中国先贤推重“中道”,泰西大哲亦崇尚“中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为及时推送海内外同道之硕果,亦为发现和培养学术新锐,抢庄牛牛 特创办学术辑刊。本刊刊文之原则,如刊名所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唯道是从,一以一流之学术质量为标准,欢迎有志于哲思的同仁不吝赐稿!
文稿大致范围如下:
1. 原创的哲学思想作品。
2. 哲学及哲学史的研究作品。
3. 哲学文献研究、点校、翻译及简注作品。
4. 名家专访文章。
5. 哲学专题讲座的讲义。
6. 重要哲思论著、新著的书评。
7. 哲学前沿问题的研究综述。
8. 哲学教育的研究作品。
本刊原则上只接受电子投稿,投稿者请将稿件电子版(Word格式)发给《中道》编辑部([email protected])。特殊字体、符号、图表等请另附文件或纸本。译文请同时提供原文。字数以不超过1万5千字为宜。请附上内容摘要(200-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来稿请附上文章英文标题,以及作者简介(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投稿后若三个月内没有收到回复,作者可改投他刊。请勿一稿多投。录用文章一经发表,即奉稿酬,并送样刊。
《中道:中大哲学评论》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