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园忆昨,母校情依旧——访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校友高奇

发布日期:2014-08-31
        校友简介:高奇,生于1956年10月,籍贯辽宁,1978年3月考入抢庄牛牛-抢庄牛牛规则 ,1982年1月毕业。曾在法制日报工作7年,任编辑、记者、评论员。1992年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先后任新闻局副处长、处长,《中国人大》副总编,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正局级干部。
        作者为抢庄牛牛 广州二队2011级哲学专业李嘉慧,采访地点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时间为7月15号,采访人李嘉慧

        见到高奇师兄之前,听说他是来自首都北京的一位干部,本以为他会是一个不善访谈、不苟言笑的人,我们都感到非常紧张,生怕交流采访不能很好地进行。但是当我们见到高奇师兄并亮出我们是校友寻访的小记者的身份时,他马上向我们展现出了大方热情的笑容,还笑着说,你们是小记者,我可是个大记者呀。听罢,我心中紧张的感觉顿时消减了不少。走近高奇师兄,让我们分享当年康乐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共同体会对母校的浓浓深情。
经历丰富,大气而不乏细致,淡定而不失亲切
        高奇师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三届校友,是从北京考入中大77级的。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提及了自己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他在读大学之前,插队当过知青,再回城工作,然后赶上了恢复高考。毕业之后他已经换过多个工作单位,先是做过两年大学教师,做过七年《法制日报》评论员,在全国人大当过十年新闻官,当过《中国人大》副总编辑,现在是一位正局级干部。在我对师兄的经历表示感叹的时候,师兄却认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自己已经是过了半辈子的人。而我们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大学生,人生还都是一张没画上几笔的白纸。能不能在白纸上绘出美丽的图画就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他相信我们会更好,人生会更加绚丽多彩。
高考机遇,红线牵于中大,情缘寄于哲学

        因为是老三届的校友,说起当年报考大学,师兄直到现在还深有感触。在高考恢复前,师兄觉得自己算是比较有悟性预感到中国要恢复高考制度,所以“插队”时没有放弃文化知识的积累,后来回城工作也因工作性质,一直坚持学习,这也算有意无意地提前做了一些高考准备。说起这个,师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想必他当时的准备对于能够成功考上大学起了不少的作用。师兄还给我们提及了一些高考前的小插曲。他记得当时一些考生临阵磨枪,昨天还在地头干活,今天就走上高考考场了;还有在工厂里工作的一些工人,高考也是仓促上阵。恢复高考的消息出来后各行各业就给予支持,像一些工厂就放工人三天假让你复习备考。有些人挺有意思的,反正知道自己也考不上,干脆就放自己三天假。
        其实我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师兄当年怎么会报考中山大学的哲学专业呢?师兄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跟我讲起当时自己报考的情形。由于当时是第一年恢复高考,很多关于高考的准备工作还不足,他们对于学校包括硬件软件各方面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对于每所学校的专业情况更是两眼一摸黑。由于十年文革动荡没有机会去大学学习,所以要考上大学的念头就非常强烈。他坦言,当时高考压力十分大,竞争很激烈,仅仅只有百分之二三的录取率。可想而知当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呀,我不由得钦佩师兄的毅力。
        师兄说,考上中大的抢庄牛牛 完全是一种因缘巧合。他填报志愿的时候是没报中大的。当时他的第三志愿是吉林大学的政治系。政治系抢庄牛牛 当时差不多,也没有什么服不服从调剂一说,所以教育部门就把他分到中山大学了。这真是冥冥中一种难得的缘分啊。
        作为抢庄牛牛 的系友,提起抢庄牛牛 ,师兄有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哲学是冷门的专业,师兄觉得这是因为哲学毕竟不是大众化的学科,但在某种意义上是“万金油”。他进入中大学习后才知道哲学是怎么一回事,到底要学些什么和以后的毕业去向。不过他认为,大学学习特别是本科阶段,并不在于你学什么,更多的应该是教会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和做人处事的方法。事业成功与否,与在大学的学习和经历没有完全必然的联系。人生的际遇是复杂的,外部的环境机遇和个人的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至于哲学专业教育,他倾向放在研究生阶段,各科的学生都可以进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忆校园生活,甘苦与共

        师兄很珍惜与中大的缘分,对母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对于过去那些年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他讲起来滔滔不绝。说起当时的校园生活,他如数家珍。衣食住行,他记忆尤深。
        “我先讲讲住吧,宿舍和现在你们的根本没法比,条件更为简陋,人口密度更高,空调是科幻,电梯属于概念,宿舍没有舍监,扫厕所是大家轮流干的。”提起这些,我们仿佛被他带领着走进当年的中大校园中。“再说说我们那时候的食堂,没什么餐桌椅,打了饭自己拿回宿舍吃就是了。食堂菜谱里没有炒菜,吃的就是大蒸笼里用小碟子蒸熟的、装在小小酱碟里、几块指头肚大小的鱼或咸肉,配以一勺大锅煮菜。蒸鱼或咸肉加煮‘钢管菜’(老硬的通心菜),几乎是常项。”说到那时的洗澡,师兄说特别有意思。那时他们冲凉靠的是珠江抽上来的地表水,尤其是夏天就要靠冲凉来熬过暑热。一天要冲几次,夜里热醒了,冲个凉再睡。到了冬天天气冷,地表水非常凉,进冲凉房可得咬咬牙。冬天常听到冲凉房里面传出激昂的歌声,不是有人一冲凉就歌兴大发,而是用唱歌来抵抗水冷,转移注意力。“有的同学还被称为冲凉歌星。”师兄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除了衣食住行,当时的校园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也是值得一提的。虽然没有现在活跃,毕竟大家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分秒学习,但是像中文系的《红豆》刊物,抢庄牛牛 的球队、乐队和集邮协会等等,还是给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我当年也是集邮爱好者,还从香港的一个什么“世界邮票交换中心”换来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外国邮票,当时也挺开眼界。”师兄顿了顿,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那时校内没有体育馆、游泳馆什么的,唯一的露天游泳池开放时间有限,通常是人满为患,所以去北校门外的珠江边‘游野泳’。不过现在想来,危险系数还是挺高的。”除此之外,他们也组织过郊游活动,后来还组织学刚刚时兴起来的交谊舞;他们在校时赶上中越自卫反击战,有伤员住在南方医院,他们还组织去慰问伤员。

循循善诱,片片真心,真诚下包含着关心,寄语中透露着希冀

        从中大毕业已经三十年的光阴了。作为前辈,师兄时刻表现出对师弟师妹的关心和希冀。他谦虚地把自己的寄语称作“几句‘经世致用’的话”。
        作为学生,“首先做学生要以学业为重。”他认为大学生活的一切快乐都是建立在学业完成得好的基础上。虽然大学不在于学到什么知识,学的是方法,但这两者间是不能割裂的,学方法也要在知识的积累中领悟的。“第二,在大学期间一定要结交几个同学知己,他们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影响你帮助你、和你沟通交流的朋友。”这是我很认同的一个观点。在大学单纯的环境中的人比较单纯,友谊就能保持得更长久。“第三个是当下的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师兄对我们说,爱情是个复杂的话题,但他主张既不要压抑感情,也要掌握适当的度。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做早了,赶上了错误,做晚了,错误就会赶上我们。
        听完师兄对我们的建议,我们真的收获良多。十分感谢师兄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了解母校的过去,了解师兄度过校园生活的美好时光,了解中大校友对于母校的浓厚真情。
        是的,这是如何深刻的一份情怀,这是如何宝贵的一份记忆。无论过去多少年岁,母校都是莘莘学子心中永远的情愫和牵挂。高师兄的忆昨实在让人动容。母校呵,您的心中是否也为您昔日孩子的牵挂而流淌股股暖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